從開始接觸翻譯工作到現在,掐指一算...一年四個月。
如果說在過程中學到了些什麼,
我想,
最大的收穫便是向下探底的膽識與逐漸強韌的心臟吧!
剛開始接案的時候,對工序的生澀常讓我充滿挫折感。
工作的時間總抓不準(人算不如天算)、
校過的稿子還是會被編輯抓到錯字(開始懷疑自己的中文能力)、
一旦卡住便死命地鑽牛角尖而卡在某個段落(繞圈圈追尾巴)、
譯註該怎麼下?該不該下?(不懂、不確定、不知道)、
找不到對應的中譯名稱時該怎麼辦?(自己掰嗎?)、
翻工具書時,重複提及的句型經常讓我詞窮(哪來那麼多接語詞啊~)、
遇到試譯的機會總是期待又怕受傷害(常常怎麼死都不知道)、
案子撞期時到底該不該接?(來得及嗎?我可以嗎?今天星期幾?)
等等等等的狀況,讓我在慌亂與故作冷靜中,被迫著長大了一些些。
雖然前輩們的諄諄教導與分享,像是替我們這些譯界新兵打了劑預防針。
但還是在確實遇見問題的當下,才能真正誘發出處理與思考問題的抗體。
不論是處理譯文細節的方式、對自己作品負責的態度還有....或是對薪資的認知
都再再讓我學習到,這是個需要大量熱情的行業。
因為很多時候,付出與回收是不成比例的。
難譯的書 ,稿費未必優渥。
但其中所獲得的成就感,也是如人飲水。
至於看似好譯的書,有許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瑣碎細節。
而那默不吭聲的地雷,也可能就炸得你眼冒金星。
但是如果有編輯肯稍稍提高一點點的稿費,
讓「譯碼薪動」了起來,
即便只是小數點點,
也會讓譯者們有種肝腦塗地、捨命拼譯的感動啊~
也許很多人依然對翻譯這個行業充滿好奇甚或躍躍欲試,
依本人這位小小兵的膚淺經驗談來說,
就去試吧!
試過,才會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。
真的遇到問題,才會長出處理的智慧與EQ。
雖然偶爾出現的「石沈大海」,依然讓我對試譯誠惶誠恐、患得患失。
但這也就成了我打算在譯界走跳所必須學會的課題─ 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(而編輯就是那個「天」啊!)
將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,接下來的,就該放寬心。
聖嚴法師的話依然適用:
面對它(面對試譯的考驗)、接受它(勇敢提出試譯的提議)、處理它(努力的把試譯稿做好寄出)、放下它(接著就忘了它吧)。
我相信多來個幾次挫敗(呸呸呸),我的心臟機能就會更健全了!
目前我的當務之急,是學會「分心」。
以往,我是個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的人。
但以目前的接案量來看(如果沒有突然斷糧的話),
我必須學會同時進行雙線甚至三線以上的工作。
在原本的教學工作之外,
要排出時間潤校、趕週刊的固定交期並且同時處理調性迥異的書籍。
對很多前輩來說,這些工作量比一片蛋糕還不塞牙縫
但對我這個小小兵來說,會是個問題(而且還不小)
所以搜~(幹嘛突然變台灣狗以?)
咳咳咳....所以說呢~
我該去會賺錢的那頭KEY IN了!
(一樣是很不威的結尾啊...)